主页 > 头条 > 56岁第27次高考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高芳高考之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

56岁第27次高考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高芳高考之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

佚名 头条 2023年06月13日

56岁

第27届高考

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

高考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 想必,如果你问一千个人,你会得到一千个答案。

每年六月,伴随着高考的火热,又有一个名字“亮石”进入人们的视线。 今年56岁的他第27次冲进高考。 网友们喜欢给他取一些外号——“现代范进”、“中国第一铁脑”、“高考最优秀钉子户”等等。

被嘲讽的背后,他还有一个成功的标签:早在1990年代,他就年入百万,成为第一批开私家车的商人。

身负双重身份,人生剧本自带戏剧属性,让他时时被注视、质疑和不解。 对此他感到很不解,他觉得“上大学”是他的追求,就像一个人对美食美酒的追求一样……

“别人笑我太狂,我笑别人看不透。” 或许,明代唐寅《桃花寺歌》中的这首诗,可以解释旁观者与梁氏之间缺乏同情的原因。

茶馆准备

41年,我的高考没有截止日期

还有两本不错的书也可以考虑

5月的最后一天,高考前整整一周,记者通过梁实的视频号私信,问他能不能讲讲自己的高考故事。 一天后,下午四点左右,隔空传来回复——一串电话号码。 记者立即又发了一条私信:现在可以给你打电话吗? 回复:是的。

电话一接通,一道长长的尾巴声传来,一如梁石“高考钉钉子”的标签那样鲜明。

在网络社交平台上,梁石的公众号基本都是“高考咬指甲户梁石”或“梁三白”,都是网友给他的昵称。 形容梁实为“钉子户”很好理解,但提到“梁三白”这个网名却源于一些网友的笑话:梁实高考总分大多在300多分。

事实上,梁石已经跨过400分“大关”好几年了,其中有两次超过二线:2018年,他拿到了469分,是最好成绩; 2019年,他又拿到了462分。 但梁石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两次机会,只因他的目标锁定在了“双一流”的川大。

进入2023年高考倒计时,梁石与精准行走的时钟同步:每天背着布包,8点出门,坐地铁去朋友开的茶馆读书,晚上90点回家。 这样规律的备考生活,他已经坚持了几个月。

“在家学不来,总想跑到外面去。进了茶馆,立马踏实,又能看书了。” 这些年梁实文综有重大失误,梁石一直在茶馆备考。

成都有“大茶馆”之称。 在这座仿佛24小时泡在茶里的城市,随处可见茶客懒洋洋地靠在竹椅上聊天的身影。 茶馆单间的隔音效果较好,但茶费一天要几百元,而院子里的茶费一天不超过30元。

茶馆准备

茶馆院落的一角,放着一张相对固定的梁氏桌子,上面铺着古朴典雅的青花瓷花纹桌布。 老板还专门腾出一个角落让他存放成堆的复习资料,这样他就不用每天背着沉重的书本来回奔波了。

院子靠马路,汽车轰鸣,行人熙熙攘攘,各种喧闹声混杂回荡,不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。 可屁股一碰到座位,梁石的世界就自动“静音”了。 他把头埋在书页里,一支笔在书上缓缓滑动,桌角放着一只玻璃杯PC蛋蛋信誉群,里面漂浮着绿茶叶……可想而知,这一幕特别特别在嘈杂的环境中生动。

熟悉的喝茶的人对此习以为常,有时会上前打招呼,称梁石为“梁教授”,话语多为欢呼:“太好了,我一直在坚持”“真牛哦” ”,梁石笑着说,“我的朋友们都‘戴礼帽’”。

中午累了,梁石会在茶馆的长凳上眯一会儿,翻开一本书捂住脸遮脸; 经过一天晚上的学习,荣城精彩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,梁石却无暇去感受身边热闹的气氛。 正在谈天说地的茶友们个个热火朝天地离开了。

“我是一个摸着枕头就能睡着的人,晚睡第二天就起不来了。” 56岁的梁石每天都早起。 身体开始沉迷于晚睡,这让他有种危机感——“高考完上岸”这件事,不能再拖了。

“一个就够了,如果我能通过第一个全天加拿大28QQ信誉群,我一定会拿下,如果我有一个不错的第二个,我也可以考虑。” 这一年,梁石决定不再执着于“川大”,他要早日实现自己的高考梦。

我不是书迷

“高考”,这个词几乎贯穿了梁石人生的一半。 谈及自己的感受,他自己也直呼:“这条路太曲折了。”

从梁实1983年第一次高考失利到现在,已经41年了。

41年间,他也经历了“应试期”。 一个原因是有一段时间政策规定高考考生年龄不能超过25周岁,而且必须是未婚。 “我过了25岁之后,就没有资格参加高考了。”

2001年,高考年龄限制被取消,这一政策变化唤醒了梁实的大学梦。 “但那几年,因为工作忙,没时间准备考试,也没能考上。”

梁实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高考的经历,“当时高考前有一个初选,就是学校要先进行一轮淘汰,我被淘汰了,我的那时候成绩不是很好。”

那个班里,梁石班里有五十多个学生,最后只有四五个人脱颖而出,考上了大学。

在梁石看来,大学生戴眼镜,帅气又高挑。 他幻想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名“每天穿白衬衫,衬衫口袋里放两支钢笔”的大学生。

“考不上大学,终生遗憾。” 这成了梁石心中的一根刺。

“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,如果不是为了高考,我一般是不读书的。” 一次又一次的高考,梁石也让自己很头疼。 看到同样的东西,毫无新意,真烦人。”

“我还没有想过应该选择什么专业才能考上大学,考上之后自然会有适合自己的专业。” 快要退休的梁实,经济状况稳定,找工作不需要用文凭。 他执着于高考的原因很简单:“我只想当一名大学生”。

没办法,想要拿到这个“身份”,高考是必经之路。 为了尽快上岸,梁石的“跳板”从去年开始从理科转向文科。

他认真反省自己的弱点,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理科和综合考试考不好的原因:学理科需要多多练习。 以他现在的状态,达不到学校系统的训练强度,很难突破一定数量的“学习题”,到了考场就很难回答,“我心里有数,但我不会表达,也做不完题。” 而且,理科试卷中高分的一道题,其分题往往环环相扣,逻辑紧凑。 如果第一个子题答不出来,整道题就答不上来,就会形成丢几十分的局面。 空白的。

梁实觉得综合考试更得心应手,“如果发现快到考试时间了,就随便写几句,总能拿下一些分,免得留了一大片空位”

至少我不想成为反面教材

4、5月份以来,梁实频频接受一些媒体采访。 每年高考前后,他都会在高考热搜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
“我觉得自己像个复读机。” 梁石笑着说道。 媒体问的问题大同小异梁实文综有重大失误,总要回答一些“老”问题。 至于这些面试会不会打扰到他的备考,他很肯定地说:“不会。面试都是在高考前后,没有打扰到我的考试时间。”

进入媒体的镜头哪里PC蛋蛋微信群,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中。 人气高了,麻烦也来了,各种评判无处不在。

有网友质疑梁实“浪费资源、精力、时间”是“作秀”; 有些网友会编一些有头有尾的故事,套在梁石身上,比如“他家很有钱,我上高中的时候,他来家教,我经常请全班同学吃饭,当我最终离开时,我捐了一座桥给我们学校。”

对于这样的内容编排,梁实向记者证实:“没有这回事,胡说八道。”

梁石在视频平台上进行了多次直播,每场直播都收获了两万到三万粉丝。 但他不喜欢在直播中谈论高考,和网友聊天大多是日常。 他会为年轻人打气,讲“寻找目标”、“遇到挫折不要放弃”等话题。

几场直播后,梁石不再“尝试新事物”,并表示“玩起来不容易”。

当网友质疑他“炫耀”时PC蛋蛋群哪里找啊,梁石也是一头雾水。 他想不明白:“秀,这个词怎么可以用在我身上?我对高考一向是很认真的。”

仔细考虑之后,梁石觉得自己的一些微表情可能产生了误会。 “一般来说,高考失利应该是一张苦脸,但我习惯在镜头前微笑着解脱。”

“我不觉得自己是教材,至少我不想当反面教材。” 对于网络上一些不友善的评论,梁实比较坦荡,“他看到了我的缺点,如果他以我为鉴,可以改正自己的行为,或许对他还是有帮助的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觉得拿我当反面例子是好事。”

在梁实的处事哲学中,负面评价“如浮云”,一笑置之。 “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,不能说谁对谁错。只要不偷不抢,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都是合理的。”

“很多人认为文凭没用,读书没用,根本不可能。” 虽然不否认自己只是想拿个文凭,但梁石坚信知识是有用的。 “你上大学读了四年。四年,不管你有专业知识,还是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,你肯定比没读的时候多了很多知识,这点不含糊。”

在人们纷纷议论学历贬值的背景下,梁实却有不同的看法:“过去大部分人没上过大学,没上过大学不算优秀;但现在大部分人上大学吧,没上过大学就出类拔萃了,你不觉得这个大学文凭在升值吗?

在梁石眼里,大学学位是闪耀着金光的无价之宝。 它磨砺着一个人的品质、境界和修养。

梁石经常接触的几乎都是年轻人。 “主要是20到40岁,不太和同龄人交流。 我觉得他们的话题有点过时,不好玩。” 大学很近,他经常停在校园外。 作为一个外来者,他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名“围城中的一员”。

“我喜欢和年轻人聊天,他们充满朝气,思想前卫。” 梁实的很多小伙伴都是在高考辅导班认识的,先是同学,后是朋友。 “每年高考前,他们都会找我聊天,希望我这次能考上。”

我觉得我还是个孩子

浏览长长的网页,你会发现在百度百科里,有梁石的专属词条。 职业栏显示,梁实是一名“商人”。 有网友戏称,对于梁实来说,“高考比赚钱还难”。

除了屡败屡战的“高考钉子户”标签,梁石的人生还有一个版本被贴上“成功”的标签:1992年下岗后,他开始创业,卖男装一年收入2万元。 后来,他做木材批发,不到一年就赚了上百万。 他是第一批开着私家车走上成都街头的人。 要知道,在90年代,人均月薪不超过500元。

“赚钱很难,不像高考那么容易。那时候我运气好,做的人少。现在做的人多了,竞争也多了,我赚不到钱。” “ 梁石解释道。 从去年开始,他淡出了建材生意,一直宅在家里。

梁实1967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市,在家中兄弟姐妹5人中排行老四。 或许,正是这样的空间,让他在人生的选择上,没有太多的顾虑和纠结。

纵观梁石56年的人生,“高考”就像一根向上的灵丝,缠绕着他的轨迹,同时引领着他保持着向前的姿态。

从1983年开始,他先后参加了三届高考。 1986年,在父母的劝说下,他转学到乐山轧辊厂技工学校。 但进入技校后,只读了一年就辍学了。 “我不想有轰隆隆的机器陪伴,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。”

辍学后,梁石边打零工边准备高考,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,遗憾不已。

22岁时的失业证明

1991年,24岁的梁石即将超过当时的高考年龄限制,他似乎有一种“战斗到底”的紧迫感。

这一年,梁石进入了一家国营木材厂,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 生活的诸多变故,并没有动摇他一心一意参加高考的信念。

报名高考需要单位开具的证明,梁实去找领导时却被拒绝了。 他不死心,大着胆子越级找到主管上级,恳求对方给自己开证明。 看到他做任何事情的诚意和意愿,单位终于为他高考开了绿灯。

1992年,25岁的梁石因为超龄,只能参加成人高考。 这一次,他考上了南京林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。 但他心存不满,放弃了求学的机会。

打击接连而来。 这一年,他工作的木材厂倒闭,他成了下岗工人。

为了养家糊口,梁石开始做销售加拿大28群吧!,先后卖衣服、冰箱、电视、五金等。 很快,他瞄准了建材市场,开了一家建材厂,成为了当地知名的企业家,在经济收入上成功“落地”。

时隔10年“休假”,时间来到了2001年,听到教育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的消息,梁石又重新拿起了书本。 回到考场是多么容易啊! 事业繁忙的梁实只参加了2002年和2006年的高考。

生意越来越稳固后,从2010年到2022年,梁石从未停歇,连续13次高考。 期间,为了取得好成绩,他参加了高考培训班,经常备考的几家茶馆“爆满”,但他的大学梦还是没能实现。

2020、2021、2022年门票

2011年,梁实父子双双中考,成为高考史上罕见的“父子档”。 只是这一次,他的儿子考上了,梁实却依然没有上榜。

说起每年新闻上都说父亲痴迷于高考的消息,已经硕士毕业的儿子有些反感。 他一次次反对父亲在镜头前曝光:“不是他考试那么好。 ”

妻子基本不理会梁诗,这让梁诗觉得既然不耽误一家人的正常生活,妻子的沉默就等同于支持。 然而,“每次她在电视上看到我的采访,都会马上切换频道说:‘我不想看你高考的新闻’”。

作为老师的父母,最初几年支持梁实追寻高考梦想,现在到了他这个年纪,却不得不劝他:“考不上也没关系,以后找不到高考机会了。”工作,你上大学也没用。”不过,他也话锋一转,“我们知道,这是你心里的一个疙瘩。”

“一帆风顺不是生活。” 上一次高考的时候,梁石并没有定下终点。 他说:没有期限,考试不及格就自首,否则不自首!

头发一天天花白,混迹在年轻人中,梁石却觉得“老”字与他无关。 以后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。 新行业继续发展。

“我觉得我心里还是个孩子。” 承载着对梦想最简单的热爱——这或许就是梁实为高考反复冲刺的原动力。

广告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