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头条 > 接下来:人造太阳的那些事,人类也只掌握可控核裂变技术

接下来:人造太阳的那些事,人类也只掌握可控核裂变技术

佚名 头条 2021年12月06日

本文为“金十数据”原创文章。未经许可禁止转载,违者必究。

众所周知,核电已成为继高铁之后,又一张闪耀全球的“国家名片”。目前,我国已经掌握了“华龙一号”和“国河一号”两项世界先进的三代核电技术。与现在的核能,另一个全新的核能技术——人造太阳相比,我国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,领先美国和欧洲5年多。接下来说说人造太阳。

太阳地心的温度是表面的2500倍吗,为什么?_韩国人造太阳温度是真太阳8倍_太阳温度是多少度

人造太阳实际上是模仿太阳内部工作原理,通过人造可控核聚变获取能量造福人类。我们都知道核裂变和核聚变都会产生大量的能量。在军事上,它们被应用于原子弹和更强大的氢弹。但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,它们的核裂变和核聚变都是不受控制的。一旦能量突然释放出来,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。

然而,自核电发展以来,人类只掌握了可控的核裂变技术。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核电站就是这种技术的实践。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数据加拿大群,2019年核电在全球发电量中的比重接近10%。不难想象,一旦我们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,将会使全人类更加受益。

事实上,据估计,一升海水提出的聚变能相当于300升汽油。全球聚变原料足够人类使用数百亿年。说白了,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能源。另一个关键点是,与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相比,核聚变产品没有放射性,是真正安全、清洁的能源。因此,人造太阳也被视为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最有力的基石之一。

太阳温度是多少度_韩国人造太阳温度是真太阳8倍_太阳地心的温度是表面的2500倍吗,为什么?

早在20世纪50年代,美、英等国意识到其重要的战略价值,就开始大力投资聚变研究。但驯服如此巨大的能量谈何容易?首先要解决“超高温度”和“超高密度”问题。

例如,核聚变产生的等离子体温度超过1亿摄氏度。显然,没有任何材料可以承受如此高的温度。因此,在1950年代由美国和英国ZETA聚变装置等人造太阳能项目发起的“舍伍德计划”,最终的试验结果并不明显。

韩国人造太阳温度是真太阳8倍_太阳温度是多少度_太阳地心的温度是表面的2500倍吗,为什么?

那么,你最后是如何克服这个问题的呢?这与苏联科学家萨哈罗夫提出的“托卡马克”概念有关。“托卡马克”在俄语中的意思是“环形磁性容器”。简单来说,它利用强磁场悬浮高温离子,并被限制在环形腔内,不接触设备内壁。该计划早在1958年就提出,但直到1960年代末才确认其有效性。随后世界各国掀起了第二波核聚变研发热潮,包括美国、欧洲、日本和苏联。相关研究处于前沿。

虽然我国起步还不算晚,我国早在19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托卡马克装置的研究,但由于当时资金和技术有限,进展不大。

太阳地心的温度是表面的2500倍吗,为什么?_太阳温度是多少度_韩国人造太阳温度是真太阳8倍

1980年代,由于意识到必须建造更大的托卡马克装置进行核聚变以支持发电,单个国家负担不起巨额投资。于是在1985年,美国、苏联、欧共体、日本联手拉网。”,共同启动了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”计划。但是,由于当时中国经济技术落后,美国、苏联等国家不愿意拿我们,由此可见所谓的“国际工程”,只有强国才能负担得起。

那么,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我国如何在后来者中取得成功呢?转折点出现在1990年代,当时苏联解体,俄罗斯愿意向我国捐赠超导托卡马克T-7。当然,我们也从俄罗斯送回了一些生活用品,并非白费。T-7虽然是前苏联的老物件,但经过我国重新设计改造打造“合肥超级环”,我国逐渐掌握了超导托卡马克技术,培养了一批工程师。从那时起,中国开发了人造太阳。开始驶入快车道。

太阳温度是多少度_太阳地心的温度是表面的2500倍吗,为什么?_韩国人造太阳温度是真太阳8倍

2002年底,我国完成了我国循环器第二代装置HL-2A的建设。也就是说,今年,因资金和技术问题一再推迟的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”项目,开始考虑引进中国。2006年,中国正式签署了加入该计划的协议。可以说,这一次,中国是凭实力进入的。

当然,中国一方面参与国际合作,另一方面也卷起袖子孤军奋战。可谓两管齐下韩国人造太阳温度是真太阳8倍,更重要的是,中国的努力已经失控。2007年,世界首颗全超导托卡马克“东方超环”(EAST)正式投入使用,使我国从“进入国际主流水平”跃升至“走在国际先进水平的前列”。 ”

2009年,中国循环器2M装置也获得立项。2020年底韩国人造太阳温度是真太阳8倍,该装置在成都建成并首次实现放电,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“人造太阳”设计、建造和运行的全套技术。要知道,国际“人造太阳”项目计划在2025年获得第一台等离子体,也就是说,中国的“人造太阳”项目已经落后国际同行至少5年。

可以说,在“人造太阳”领域,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,这与中国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。但是,我们也必须看到,我国的“人造太阳”虽然实现了放电,但离实际应用还很远。总之,要驯服如此巨大的能量,中国的研究人员还需要努力!

广告位